[國健局] 如何預防噪音傷害孩童聽力

如何預防噪音傷害孩童聽力

預防噪音傷害孩童的聽力
婦幼及生育保健組
文/陳小娟所長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溝通障礙教育研究所(國民健康局專家群)

正常的聽覺功能對孩童的學習非常重要,但是生活中有很多因素會減損其效能,例如噪音、中耳炎、藥物、疾病、外傷等,其中噪音對聽覺系統的傷害經常被忽視。會傷害聽覺的噪音主要有兩種型態,一種是瞬間巨大的音響,片刻就足以傷害聽覺系統。另一種是音量雖大,但是還不到刺耳難受的程度,藉著日積月累的方式傷害聽覺系統,這一類噪音是聽覺系統的最大傷手,因為它以緩慢不易察覺的方式進行著。

高雄師範大學溝通障礙教育研究所這三年來做了一系列有關噪音型聽覺損傷的研究,其中也包括訪談噪音型聽覺損傷的成人與孩童,訪談後,發現他們多數都不是自己察覺到聽覺功能變差,而是別人質疑他們的聽力是否正常,他們才開始注意到自己的聽力可能有問題。但是長期以來適應的結果,他們並沒有感受到問題的嚴重性,當然也不在意若不做聽力保健,聽力會繼續被破壞。國外有學者用一個例子來比喻這種現象,把青蛙放進裝了冷水的鍋子,架在火爐上煮,青蛙會因為沒有察覺,隨著水溫的增加,漸漸煮熟甚至煮死。但是如果把青蛙丟進一個架在火爐上而且裝了熱水的鍋子,青蛙會立刻跳出來,不至於被煮死;可見沒有察覺危險因子的存在是最大的致命傷。噪音鯨吞蠶食我們的聽覺系統,用的也是這種不易被察覺的方式,保健聽力的原則很簡單,主要就是提高對噪音的警覺性以及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 很多噪音型聽覺損傷的人都是到有一天聽覺損傷已相當嚴重了,或是發現別人在很吵雜的地方還可以交談,自己卻聽不清楚別人在說些什麼,或是前面提到的,別人懷疑他們有聽力損失,那時才開始注意到自己的聽力可能有問題。為什麼噪音明明已經傷害了聽覺系統,而當事人卻無所察覺,偏偏要到周圍音響差的時候才被察覺?這個問題與語音訊息的的冗贅性質以及這些冗贅的線索是否能被運用有關。

語音含有複雜的頻率,在我們聽取別人說話時,有多種線索提示我們這個訊息的意義。噪音在內耳最先且破壞最大的是在中頻率與高頻率,尤其是3kHz或4kHz或6kHz,而我們聽人家說話,只要能聽到語音複雜頻率裡的2kHz或3kHz以下的頻率,就可以聽得相當不錯,除了一些頻率比較高的子音(ㄙㄑㄒ等),而這些子音可以用前後文意、預測語詞的能力、文法或是對主題的了解去填補漏失的部分,因此,某幾個頻率聽得不好,對聽覺功能還不至於有太顯著的影響,訊息的內在線索彌補了缺失,因此,只要中低頻率的聽力接近正常,即使高頻率已受到噪音的傷害,表現在外的仍是完好的聽覺功能。

但是當外在的音響環境很差,例如好幾個人同時說話或是背景有噪音,即使當事人具備語言知識(也就是有訊息的內在線索),訊息的接收也會受到影響(訊息的外在線索不利),這也是為什麼噪音型聽覺損傷者在噪音情境中的表現會比安靜情境差的原因。孩童的語言知識並不完備,提取語言內在線索的能力較差,因此,噪音對孩童的影響比成人有過之而無不及。生活中不可能隨處都是安靜的情境,我們經常需要在人聲沸騰的場所去聽別人說話或是要聽取透過廣播系統放出來的訊息(在火車站、大賣場或是機場等),孩童在幼稚園與學校中,也經常處在音響不佳的情境中學習,聽覺功能受損,在如此的環境裡當然會表現得較差。 噪音型聽覺損傷在初期是以很輕微的方式開始進展,但是即使是輕微的聽力損失也可能嚴重衝擊孩童,造成學業、行為與社會問題,很幸運的是噪音所引起的聽力損失是可以避免的。只要設法預防噪音型聽覺損傷,孩童的學習干擾因素、行為與社會問題都可能會減少很多。

瞭解了噪音會損傷聽覺系統以及何以大家不易察覺聽覺已受損,接下來就是要學習如何做好聽力保健。前面提到,瞬間過大的聲音會傷害聽力,因此,要避免涉足一些會出現這一類聲音的場所,如果是因為某些原因,不得不去,那麼就要戴上耳塞或是噪音防護耳罩來保護聽覺系統。至於也會傷害聽覺系統,但是音量不是那麼大的聲音,要如何去做好聽力保護?首先是要具備幾個正確觀念,觀念正確,才會積極採取適當的保護措施。

觀念一:工作職場、娛樂場所與娛樂習慣都隱藏著會傷害聽覺系統的噪音,例如:在機場工作、在機械場房工作、去舞廳、去唱KTV、或是經常用很大的音量聽隨身聽等,可見並不是職場才有噪音,生活處處都有噪音;因此能夠鑑定出周圍的噪音源究竟何在是很重要的。

觀念二:在噪音中曝露時間過久,即使噪音音量不大,也會傷害聽力。簡易判斷是否背景噪音已超過安全劑量的準則是,當周圍的聲音大到你與別人說話必須大聲吼的程度,這就表示背景音量已經太大了;要盡量減少待在此種環境的時間。

觀念三:噪音對聽覺系統的損害程度除了與曝露在噪音裡的時間長短有關,也與噪音音量大小有關,而且在噪音中的曝露量是會累加的。因此,如果一天當中,已有相當多的時間曝露在噪音中,其它時間要設法避開噪音。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國健局